江西文化信息
“652”专刊
第10期
bet365体育电视直播办公室 2017年11月30日
【编者按】为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省文化厅印发贯彻落实意见,提出文化发展“652”目标:即建设省级文化中心、省部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展示中心、省文创产品研发中心、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六个中心(集团)”;实施艺术精品、遗产保护、戏曲振兴、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五大工程”;打好文化小康、文化产业“两项攻坚战”。为及时反映“652”文化发展任务进展情况,特推出“652”专刊,供各地学习交流。
【遗产保护】
近期,鹰潭市委中心组就文物保护组织专题学习,并召开高规格的全市文物工作会议部署文物工作。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池红同志应邀为中心组学习作报告,现将报告刊登,供参考。
在鹰潭市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报告
鹰潭市委中心组就文物保护进行专题学习,并召开高规格的文物工作会议,充分说明了鹰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鹰潭市文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全省文物工作增添了亮点、提供了经验。在这里,我首先代表省文化厅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表示感谢!对鹰潭市文化文物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崔教授、陶教授就大上清宫保护与传承作了精彩讲座,听后深受启发,为我们做好文物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启迪。近年来,鹰潭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提出了打造“世界铜都、中华道都、智慧新城”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铜业大市、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科技大市、开放大市的发展目标。
把文化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彰显了鹰潭市委市政府的历史眼光、全局视野和发展智慧。鹰潭文化资源独特厚重,道文化、铜文化、角山文化、崖墓文化等极富特色,尤其是道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底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文物资源,是鹰潭实现文化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目标定位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文物保护工作意义的时代认知。
第一,深刻认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必须准确把握、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文物是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切文物都具有其客观价值,具有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两重特性。有形价值表现在凝结在文物本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无形价值则是文物对社会的教育、借鉴和影响等价值。要辩证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关系,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文物,这两者能否兼顾呢?表面看,似乎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存在着矛盾,因为保护文物必须花钱,没有钱文物保护就是一句空话;但实质上,两者是相互依托、相互推动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保护文物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手,文物的“用”处是多维的,只要我们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文物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文物是软实力。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没有文化记忆、没有情感维系的地方,人们难以产生文化认同感、心灵归属感,也就难以形成思维认同、行为认同、价值认同,最终也就难以凝聚发展合力。历史文物是维系共同记忆、凝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保护利用好文物,将使人们有心灵寄托,将有力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豪感,保护好文物就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在培育发展的精神动力。大家知道,深圳作为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现代大都市,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几乎没什么历史文化,一度被人喻为“文化沙漠”,但深圳在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文化立市”战略,着力培育城市文化生态,以开拓创新团结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城市人文精神深入人心,凝聚起深圳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让深圳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文化沙漠”蜕变成“文化绿洲”,这既给我们深刻启示,也是对我们的警示,我们这么多的文化文物资源,更要挖掘用好这些“文化富矿”,着力建设“文化高地”“精神高地”。
文物是金色名片。一个城市的特色不在于多么现代化的设施,而在于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内涵总是与文物保护传承相伴的,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绝不是“水火不容”式的对立,而是互为依存式的融合。纵观国内外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知名城市,哪一个不是文物建筑保存完好的城市,哪一个不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那些把历史文物、历史建筑破坏殆尽的城市,只能沦为“泥丛林”,是不会有生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发展是如此,乡村建设也是如此,那些饱含着历史、刻印着人文的古村落、古建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钢筋水泥复制品,乡村不再有乡愁,不再有记忆,这还能叫美丽乡村吗?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滋养着这里的人们,影响着公民素质、文明程度、幸福指数,有位名人说过:“当我来到一座城市,看到城市的建筑我就能了解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的品质”。所以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拆毁文物,就是在斩断根脉,就是在自毁颜值。
文物是生产力。在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当下,文物保护利用与发展分享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高度相关,文博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新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文化文物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还在催生出更多的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转型升级将产生重要支撑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腾飞的法宝,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工业化时代意想不到的奇迹,英国文化创意产业是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更是占了整个经济的40%以上;国内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都已成为其支柱产业,很多地方都在以文化遗迹、文物遗址为依托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构建文化产业聚落,牵引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引爆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文物就是在发展生产力。
文物是民生事业。文物作为凝聚精神孕育情感的载体,任何文物总能唤起人们在整个精神与情感层面的内在归属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普及知识、传承文明、丰富生活、提高素养等,这些民生功能是任何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不管是可移动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每一种文物、每一个时期的文物,总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总能让人无限追思、无限遐想,总能让人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现在群众对观看文化文物展出的需求很旺盛。就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来说,去年“两会”期间在首都博物馆原定展出2个月,最后应观众要求延长1个月,展出期间每天预约观众达7000余人,预约要提前1周时间,展览“一票难求”,不少观众从外地坐飞机专程过来观展,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42万人次。去年10月在江西展出,至今每个周末观众仍要排队观展。这就是文化民生,让人难以置信!与此同时,对文物的保护利用,还将推动当地优化空间布局、治理改善环境、发展地域经济等,比如说对文物遗址的保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对周边环境包括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进行整治,这也是实实在在的改善民生。
总之,文物资源对一个地方来说是极其宝贵、不可再生的资源。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和生态就是最大的竞争力。我国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时代”文化将渗透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大家应该有深刻体会,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都讲究要有文化品质、文化内涵,工业品、农产品不仅要好用好吃,还要有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从哪来,从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文物也是政绩”,我认为这个政绩既是“显”绩,也是“潜”绩,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理解,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文物工作,要守好文物安全底线,保护文物不仅仅是国保、省保、市保等有等级的文物,很多尚未核定公布等级的文物点,也要切实保护好,这些文物也是珍贵遗产。
第二,深刻认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必须准确把握、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历史文物要有“敬畏之心”。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不仅要把文物保护好、管理好,更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把历史传承下去,把文化传承下去,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让文物说话,就要让文物走进百姓。推动文物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要抓好文物陈列展览、大遗址保护展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古建筑维修开放;要盘活馆藏文物资源,用主题展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要顺应时代发展,加快发展数字陈展、虚拟体验、智慧场馆,让公众即时便捷分享精美文物、体验文化魅力,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在历史中轻松游历;要加强文物内涵研究,系统梳理资源、通盘研究谋划,把历史文化阐释清楚,提升文物传承展示水平,真正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说白了,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都知道文物、了解文物,不让文物藏在闺中无人识,让文物成为涵养心灵、接受教育的“活教材”。
让文物说话,就要让文物融入社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传承展示好文物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文化传承与智慧新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建立文物大数据平台,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进文物价值挖掘创新,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等,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开展价值挖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创新成果为支撑,大力发展互联网+文物教育、文物文创、文物素材创新、文物动漫游戏、文物旅游等,着力推出以文物为主线的融合型文化产品和服务。
让文物说话,就要让文物走向世界。注重用历史文物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着力展示文化魅力。鹰潭道文化源远流长,建设中华道都名副其实,作为世界道文化的窗口,要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向世人展示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架起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要策应“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围绕道文化推出一系列论坛、展会,让“道文化”真正成为 “国家名片”,成为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第三,深刻认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必须准确把握、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人们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文物保护不是最终目的,利用好文物,把其内在的精神传承下去,才是文物工作的根本目的,保护文物更应传承其文化精髓。要围绕时代进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要推动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比如鹰潭提出打造中华道都,尤其要注重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道文化蕴含的古老智慧焕发出时代光芒。
要大力弘扬生态之“道”。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培育和发展绿色文化、生态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绿色文明的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健康产业,真正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要大力弘扬和谐之“道”。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性命双修”“无量度人”等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人们向上向善、自强不息,巩固壮大和谐共荣、创新创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要大力弘扬艺术之“道”。道教文化中的音乐、舞蹈、辞赋、绘画、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要挖掘和传承道教艺术,把其中的艺术精华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中,推出一批有思想价值、有艺术水准的文艺作品,丰富文化内涵,展现文化魅力。
对道文化如此,对其他历史文化也应如此,只有对历史文化具备创造性的转化能力,才能让沉寂的文物,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发展优势的转变;只有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物中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我们发展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这里再讲一个问题,就是保护好文物,当前重要任务是防火、防盗、防破坏。我们的文物很多是土木结构,一场大火就全毁掉,因此防火灾特别重要;目前,文物盗窃发案率仍呈上升趋势,防盗窃任务仍然很重,这要引起大家重视,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舆论关注北京明十三陵文物盗窃案”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严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最后北京市政府对17名相关责任人(包括6名局级干部)进行了严肃追责;更大规模的破坏是建设中的破坏,一些项目施工方为了赶工期、为了经济效益,发现了文物不上报,大的化小、小的化了,致使大量文物受到破坏。对这个问题要坚持关口前移,变被动保护为主动出击,及时核定本地文物名录包括尚未核定公布的文物,依法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把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对工程项目建设建立文物安全预警监控机制。
现在是做好文物工作的最好历史时期,一方面是领导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达47次之多,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从我省来说,鹿心社书记、刘奇省长等省领导对文物工作高度关注,多次批示和过问文物工作;对鹰潭来说,据我所知,淑敏书记、秀明市长等市领导对文物工作也是高看一眼,走到哪里都关心关注文物保护,对各类文物点、文物建筑的保护亲自过问,对文物工作在人员、机构、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政策保障有力。文物工作进入政策叠加的利好时期,近年来,中央和有关国家部委先后出台了5个关于文物工作的政策文件,就在前不久,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由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转变的目标要求。还有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对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广大群众对文物保护利用的需求更加旺盛。为此,各级各部门以及文物战线务必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不断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
各位领导,同志们!
文物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物保护传承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文化发展为文物保护传承提供了条件和氛围。要着力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省文化厅围绕文化强省目标提出了“652”文化发展思路,“6”就是建设省级文化中心、省部合作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省地方戏曲传承展示中心、省文创产品研发中心、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六个中心”,“5”就是实施艺术精品、遗产保护、戏曲振兴、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五大工程”,“2”就是打好文化小康、文化产业“两大攻坚战”。鹰潭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发展目标,希望鹰潭围绕既定目标,全力推进文化各项工作。
一是要全面建设文化小康。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这是未来几年文化工作的硬任务,不能让文化工作拖了全面小康的后腿。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主线,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鹰潭市提出全域一体的工作思路,这和文化小康建设是高度契合的,要按照文化设施全域一体、文化项目全域一体、文化活动全域一体、文化人才全域一体的要求,着力构建全域一体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成为全省的示范。
二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鹰潭具备独特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要围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于鹰潭来说,道文化产品、铜文化产品、黄蜡石文化产品等等,都极具鹰潭特色,要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三是要努力创作文艺精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塑造精神、凝聚力量、宣传鹰潭的重要作用,鹰潭具备良好的创作基础,要立足鹰潭文化资源优势,找准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创新创作机制、创作方法,努力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着力讲好鹰潭故事、传播江西声音,让文艺作品成为展示鹰潭形象、推动鹰潭“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各位领导、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需要我们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审视文化工作、谋划文化工作、推动文化工作。希望鹰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按照建设文化大市的发展目标,奋力拼搏,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文化文物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努力争做文化强省建设排头兵,让鹰潭的发展更加具有文化温度,让鹰潭的发展更加充满文化力量。
本期送: | 各设区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 |
各设区市、县(市、区)文广新局 |